珍爱生命 严防溺水
(资料图片)
近期,全国多地出现暴雨、洪水等自然灾害,中小学生溺水事件易发多发。为做好暑期学生防溺水工作,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,8月4日晚,本报推出第一期暑期安全公开课——“珍爱生命 严防溺水”。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结合案例,讲解溺水预防和急救常识,为广大师生和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,全国上千万师生家长在线收看。 如何预防溺水?陈志表示,首先,尽早接触、接受游泳训练,对于预防溺水非常重要。儿童三四岁以后,家长就可以送到游泳馆,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开始游泳训练。“很多孩子在溺水时不能自救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恐惧水。了解水、了解人体如何与水打交道、了解如何在水面上漂浮并维持呼吸,这些都是学习游泳时可以自然而然解决的问题。” 其次,陈志认为,要尽可能防止风险的发生,想游泳或进行水上活动,一定要到正规的游泳池、水上游乐场;要去海边,就要到有专业救生员值守的正规海滩,千万不要到自然湖泊、江河以及无人值守的海边去。 陈志表示,无论是水库、水塘、鱼塘等静水,还是溪流、河流、江流等激流,都存在危险。水库、水塘看上去很平静,但水下情况复杂,可能有漩涡、水草,而且岸边湿滑,南方有很多溺亡事件都是在此类静水中发生;溪流、河流、江流等激流中有各种漩涡,水情错综复杂;从岸上看海浪很平静,但海水很复杂,比如离岸流,在岸上很难看出来。 事实上,预防只是第一步。国际上通常提到的溺水生存生命链,包含预防、识别、脱水解困、提供漂浮物、上岸急救5个步骤。 在淹溺状态时,人会意识模糊并陷入昏迷状态,头部向下沉入水面,四肢伸展,呈现静静漂浮的状态,这种状态被称为寂静性溺水,常见于游泳池。“可能很多人看到了,但会以为他是在水中玩潜水,没有意识到其处于溺水状态。”陈志说,“如果家长看到孩子静静地漂在水下,一定要意识到孩子可能溺水了,看看孩子有没有问题,预防寂静性死亡。” 溺水者如何解困?陈志表示,溺亡的大部分起因是在水中恐惧慌张。所以首先要保持镇静,然后保持面部向天、四肢沉入水中、后脑勺扎入水中且口鼻露出水面,那么即使游泳力量不足,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。 提供漂浮物主要指实施他救。“洪水中可以扔木头、木板、建筑物的装饰材料等;水塘、水库、护城河的溺水一般发生在岸边,可以抛绳子,使用较大的树枝、泡沫塑料等。不提倡手拉手救援,容易脱手造成施救者的伤亡。”陈志说。 陈志特别提醒家长和学生,未成年人不要下水救援,可在岸上向溺水者抛漂浮物,并拨打110、120、119等救援电话等待专业人士施救。 他解释说,不是会游泳就会救援,救援需要专业训练,需要特殊的技巧,尤其是如何应对溺水者的各种反应。“在很多报道中,施救者反而在救人的过程中牺牲。”陈志说。 关于上岸急救,陈志表示,首先要尽快拨打急救电话,其次要快速评估溺水者状态,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正确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。“还要重视溺水者的体温问题,要尽快擦干其身上的水,进行保暖并送往医院。” “溺水是可防可控可救的,对溺水生存生命链有了整体认知,才能降低青少年儿童在溺水中的伤亡。”陈志最后建议,青少年儿童要树立对水的风险意识,敬畏水,掌握与水打交道的本领;家长也要做好监护,避免因疏忽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。